Search

【公民發聲系列/洄瀾百工】馮若涵:希望在於公民教育

馮若涵|服務業 |職員|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公民發聲系列/洄瀾百工】馮若涵:希望在於公民教育

馮若涵|服務業 |職員|

約一年半以前,臉書上忽然有人轉貼一場思考核電的講座的訊息,地點是在花蓮,有趣的是,籌辦這場活動的不是哪個民間組織,而是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女生,若涵。

若涵是花蓮人,父母都是公務員,她說,是一個「平凡家庭」。目前,她和許多想要留在花蓮的年輕人一樣,到了台北工作,公司主要是承接公務門委辦計畫,她的高中同學也都在外地工作,大部分是在台北。有人想回來,但是沒有工作機會,像是她有一位朋友是做人力資源的工作,如果要運用所學,勢必要到大企業,可是花蓮的大企業大多數是家族企業。

原本喜歡逛街甚於關心社會議題的若涵,對社會議題的接觸是從幾年前認識了一兩個朋友後,經由朋友的分享而開始慢慢了解,反核是讓她火大的第一個議題。至於她會辦講座,是因為去參加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反核種子師資培訓,得知有義講,便邀請綠盟的夥伴到花蓮分享,希望讓大家知道這些事情,再把訊息帶出去。

她說,辦那場講座時,身邊的人大多都說支持,但比較多是遠遠的支持,而無暇去了解,就像是「得知一則新聞」而已,對議題還是不積極去關心,不過也有感動的地方,像大學同學、外地朋友都遠道而來。若涵和父母有時候也會為了討論社會議題起爭執,好像一講到社會議題就被認為很激進。「我是希望他們關心,以前很急著說,現在有調整態度,這是我還在努力的地方。我也會想跟朋友聊這些事,因為我就是這樣被朋友影響的」她說。接著,若涵又悄悄說,她的爸爸為了要跟他討論,開始去看各台政論節目。

若涵覺得,花蓮人沒有看到自己的文化,很多時候是外地人看到花蓮的好,花蓮人才知道,像是每一個村落的文化、保有的建築等等。這沒有要切割外地或花蓮,而是要反思這些比較殘酷的部分,像開發、鯉魚潭的紅面鴨、文創園區,不見得好不好,可是都是外地的東西,滿可惜的。「可是我現在沒辦法說要怎麼做才比較好,我只是有這個意識,看越多東西越沒辦法把事情看得很周延,會驚覺自己這麼淺,但還是希望自己要多關切。」她說。

現在小朋友生活在媒體時代,資訊傳遞便利迅速,花蓮學童學習過程中僅享受著免學費、免營養午餐費的表面實質福利,但教育真正的核心卻沒有讓他們體會或了解,這不見得單指社會議題,而是生活態度的積極與否、面對一件事的解決能力;台北有無限可能是爭取來的,但花蓮就是比較封閉。
因此,若涵對於花蓮的期待,覺得希望在於教育,尤其是公民教育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花蓮縣第十九屆縣議員 無黨無派,社工參政,在地公民團體推薦
View all posts